“工業(yè)搖籃”傳唱“百年史詩”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鋼集團探索鋼鐵強國之路回溯
一把鑰匙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1952年,由本鋼人生產的新中國第一爐不銹鋼鑄就而成的、鐫刻著“沒有工業(yè),便沒有國家的富強”的巨大鑰匙,打開了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的大門。
本鋼,歷經百年滄桑,誕生了新中國的無數個“第一”,為新中國鋼鐵事業(yè)無私輸送鋼鐵人才,成為“新中國鋼鐵工業(yè)搖籃”,被永遠銘刻于史冊;
七十年櫛風沐雨,七十載滄海桑田。本鋼始終與新中國同行,伴隨新中國鋼鐵工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不到世界鋼鐵年總產量0.1%的鋼鐵弱國,成長為雄踞世界第一鋼鐵大國的史詩般發(fā)展進程,不斷向新中國遞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鋼鐵答卷——
70年來,本鋼從一個在廢墟上新生的“鋼鐵工業(yè)搖籃”,成長為今天的向“世界版圖”進軍的“鋼鐵巨艦”,形成了資產規(guī)模1600億元、年產能2000萬噸、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yè),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東南亞、西亞、東盟和中非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功躋身中國鋼鐵強企第一方陣。
回溯70年崢嶸歲月,本鋼依托“創(chuàng)新圖變+做強硬核+勇擔使命”發(fā)展路徑,不斷從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中汲取力量,發(fā)展壯大,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續(xù)寫新時代鋼鐵強國的無限榮光。
創(chuàng)新圖變,“最強基因”激活“動力引擎”
今年7月5日,本鋼賓館大廳內透著嚴肅緊張的氣氛,本鋼集團部分管理技術業(yè)務崗位公開競聘的面試在這里舉行。這次本鋼集團拿出20個崗位開展了集團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涉及崗位最多的一次公開競聘。應聘的329人中既有領導干部、中層管理人員,也有來自一線基層的技術骨干,人數之多創(chuàng)下了歷史之最。“‘注重人品、注重基層、注重業(yè)績、注重學歷’,通過“四個注重”去全面選拔使用人才,打破了原有的對級別條件的限制。”本鋼集團組織部(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圖變,將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不僅在當今本鋼的“三項制度”改革中得以體現,更在歷史上本鋼人的一次次選擇和行動中不斷上演。
時間回轉,1948年10月30日。遼沈戰(zhàn)役的槍聲結束了本溪飽經滄桑慘遭蹂躪的歷史。劫后余生的工源廠區(qū),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整個廠區(qū),已經沒有一臺能夠轉動的機器。當時一位日本留用人員說:“恢復生產,談何容易,這需要美國的資金、設備,日本的技術和20年的時間,而現在你們一無所有,在這里種高粱吧!”
面對被日本人把鐵水凝結在爐膛里的高爐,面對坑道盡損的采場,面對鍋爐被炸的電廠……當家做主的本鋼人,發(fā)誓要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自力更生,創(chuàng)新圖變。廣大本鋼人以火熱的情懷和生產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復生產的熱潮中。1949年7月4日,第一爐鐵水作為新中國誕生的賀禮,從二號高爐流出。至此,煉鐵、煉焦、特鋼、礦山等主要廠礦相繼恢復生產,勇敢的本鋼人用智慧和汗水,粉碎了日本人的預言。
194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聯合在本溪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大會題詞:“為工業(yè)中國而斗爭”。
那一天,在廢墟上又新生了一個本鋼。
也是從那一天起,本鋼以“鋼鐵脊梁”支撐起年輕的新中國鋼鐵大廈。新中國的第一支槍、第一門炮、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汽輪發(fā)電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第一枚運載火箭,都采用了本鋼優(yōu)質的“人參鐵”和特殊鋼,本鋼也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yè)搖籃” “共和國功勛企業(yè)”。
七十年崢嶸歲月,七十載砥礪前行。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圖變,是本鋼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壯大的“最強基因”。
從“三二二”改造、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到“三年脫困”、探索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從“本鋼板材”股票上市、董事會建設、“兩鋼合并重組”到如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項制度改革、集體企業(yè)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背后,正是本鋼“創(chuàng)新圖變”的最佳詮釋。
如今,“創(chuàng)新圖變”已經成為百年本鋼最強的“基因密碼”和“動力引擎”,推動本鋼這艘“鋼鐵巨輪”不斷前行。
做強硬核,“百年老店”助力“中國制造”
今年8月份,板材冷軋廠高強鋼生產線職工正在生產型號為SPCC-SD、SPCD的電鍍鋅基板,這單出口韓國的7900噸產品銷售合同,是國貿公司與韓國廠商簽訂的又一大單。這些凝結著本鋼人智慧與汗水的產品,不久后將抵達港口,漂洋過海發(fā)往韓國。
從2000MPa熱沖壓成形鋼全球首發(fā)到批量生產世界最寬幅超薄汽車用鋼,從供馬來西亞大金空調的鍍鋅產品到支撐新加坡地鐵工程的螺紋鋼……將競爭優(yōu)勢轉化為競爭實力的背后,是本鋼集團堅持用硬核產品為自己代言,站高望遠,著眼未來產業(yè)鏈發(fā)展趨勢,提前謀篇布局,下好“先手棋”。
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繼壯以汽車板為例,提前擘畫發(fā)展藍圖:“研究汽車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輕量化、智能化和電動化是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先期介入,與汽車廠商聯手設計開發(fā),在未來共同建立工業(yè)4.0聯合工廠,來提高雙方的生產效率和產量質量。這些是目標,也是方向。”
目標已經確定,關鍵在落實。為此,本鋼集團堅持在產品質量、研發(fā)體系、銷售網絡上做強硬核,全方位、全鏈條實現自我突破。
以產品質量為依托,全流程“精雕細琢”。每周三,對于本鋼集團制造部部長林東來說,組織召開“銷研產”質量例會都是“重頭戲”,例會本鋼集團領導參加,銷售系統(tǒng)、研發(fā)系統(tǒng)和生產系統(tǒng)各部門協調聯動,圍繞市場反饋問題、產品認證、新產品開發(fā)及生產質量運行情況,共同商討解決存在的問題,提升產品質量,滿足用戶需求,提高本鋼產品競爭力。同時,本鋼集團以質量管理體系為中心,以方針目標管理為主線,以績效考核為手段,重點采用“過程方法”和“PDCA”的模式,應用六西格瑪和QC改進的管理方法,使產品質量穩(wěn)步提高。
加強研發(fā)體系建設,全力構建“最強大腦”。作為板材技術研究院的負責人,黃健從研發(fā)體系建設上介紹了本鋼集團做強“硬核”的具體舉措。他說,本鋼集團堅持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引領,以品種研發(fā)提升企業(yè)競爭力,大力調整產品結構,著力構建“產學研用”產業(yè)鏈式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形成了著眼于鋼鐵前沿領先技術和未來產業(yè)鏈發(fā)展方向的超強研發(fā)體系,產品研發(fā)已完成由原來的“跟跑者”向“個性化與自主型”的轉變。
布局全球銷售網絡,做大海外“朋友圈”。近年來,本鋼集團精準對接國家戰(zhàn)略,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等領域釋放出的大量鋼鐵需求,不斷擴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網絡的布局,在香港分公司、韓國分公司、歐洲分公司的基礎上,相繼成立了美洲分公司和越南分公司。同時,以五個分公司為觸角,不斷擴大輻射全球的銷售網絡,“中國·本鋼”成功在世界版圖繪制全球化戰(zhàn)略線路圖。
“在布局全球的同時,我們進一步加強銷售總部與分公司協同互動,通過加快駐外銷售分公司銷售節(jié)奏、強化與貿易商的合作、加大直供用戶供貨比例等方式,形成了本鋼集團“多條腿走路、多渠道開發(fā)市場”的新格局,推動本鋼產品“走出去”的步伐。”國貿公司出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通過全鏈條做強硬核的一系列舉措,“本鋼牌”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東南亞、西亞、東盟和中非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不僅再次擦亮了本鋼這一“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更成功為“中國制造”寫下了生動注腳。
勇擔使命,“鋼鐵力量”守護“山水之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9月的本溪,一場秋雨過后,滿目青蔥、綠意盎然。一座座高爐、一排排現代化廠房矗立在青山綠水旁,掩映在青草綠樹間,與藍天、白云、碧水、青山相交相融,形成了一幅與“山水之城”共融共生的綠色生態(tài)工業(yè)發(fā)展圖景。
7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墟,當時的本鋼人心中深藏“為中國工業(yè)而奮斗”的夢想。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本鋼集團擔負起綠色發(fā)展使命,用“鋼鐵力量”守護這座“山水之城”。
上世紀70年代,板材焦化廠飄出的味道一度成為空氣質量的“風向標”,而這也是當時本鋼生產條件的縮影。1976年,該廠硫酸尾氣凈化裝置投入使用,而這也成為本鋼的第一臺環(huán)保設施。
從那時起,綠色發(fā)展理念滲透到企業(yè)發(fā)展中,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本鋼人的使命和擔當。
2008年底,曾為新中國奉獻了3000多萬噸優(yōu)質“人參鐵”的功勛高爐——一號、二號高爐“光榮退休”。這標志著本鋼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從工藝流程上,淘汰了落后的煉鐵、煉鋼、燒結、煉焦裝備,幾乎可以說淘汰了一個“老本鋼”。
2008年以來,本鋼集團陸續(xù)投資111億元,關停并拆除了14座高爐、14臺90平方米以下小燒結機、5座焦爐。淘汰退出煉鐵產能760萬噸、燒結產能980萬噸、煉焦產能180萬噸;2016年關停取締34座石灰煅燒土窯和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7臺130噸燃煤鍋爐。截至2015年底,本鋼集團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全部完成。
“十二五”以來,本鋼集團已先后在環(huán)保領域投入24.4億元,全面完成“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共計95項省、市長責任狀項目治理任務,為本鋼集團高質量發(fā)展注入綠色動力。
進入新時代,本鋼集團綠色發(fā)展之路仍在繼續(xù),而不久前這一切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見證——
當地時間2019年3月23日,在中意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本鋼集團與上海電氣集團同意大利安薩爾多能源集團共同簽署了本鋼CCPP發(fā)電工程項目的AE94.2K燃氣輪機及合成氣壓縮機機組的采購協議。這是本鋼集團積極踐行綠色發(fā)展理念,聚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心謀劃的第三輪大規(guī)模技術改造重點項目之一。
“板材發(fā)電廠CCPP高效發(fā)電項目建成投產后,可提高富余煤氣發(fā)電的利用效率,板材公司自發(fā)電率將提高10個百分點,為本鋼集團按下綠色升級‘快進鍵’。”板材發(fā)電廠項目部專業(yè)工程師王博接受采訪時說。
白駒過隙,歲月不居。如今站在歷史的關鍵節(jié)點,我們回望過去、眺望未來——
70年,風雨無阻,本鋼與新中國同行,用使命和擔當譜寫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篇章。
70年,砥礪前行。本鋼這艘千萬噸級“鋼鐵巨艦”,正以高質量發(fā)展的“加速度”,在世界版圖上行穩(wěn)致遠。
2019-09-20
上一篇:北營公司質量月活動重實效